20多年时间,公交优先战略逐步在全国各地得到落实,各大城市陆续开辟公交专用道,在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倡导市民绿色出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另一方面,各地公交专用道也不同程度存在利用率低的现象。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公交专用道可不可以“共享”?城市交通精细化的管理又该怎样推进?《新闻1+1》邀请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共同关注:公交优先,是不是该优化了?
周末应不应该取消公交专用道?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 程世东:公交专用道的施划,主要是依据路段客流量来确定的,只有客流量达到一定程度,设置公交专用道才合理。非工作日,比如周末客流量减少,如何没有达到施划强度,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有必要的话可以进行“共享”,甚至说根据情况在周末的时候就不设公交专用道。其实我们平时设立的大部分的公交专用道也都是早晚高峰启用,只是大家注意到了周末存在部分时段利用率低的问题,所以才去讨论是不是可以取消公交道周末限行,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公交专用道的精细化管理的问题。
如果开放公交专用道,哪些车辆可以通行?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 程世东:现在认为应该是9座以上的,也就是公交车辆、大巴车、中巴车都可以使用,因为公交专用道最核心的目的,是要让更多人的通行效率最大化,提高整个交通系统效率。小汽车可不可以“共享”使用?哪些小汽车可以用?大家的想法是坐的人比较多的小汽车,比如说乘坐三人或三人以上,是不是可以在某些时段、某些路段的公交专用道上通行。当然我觉得这些都是需要具体分析,精细化、灵活化的制定办法,而不能说允许乘坐三人以上的小汽车使用公交专用道,就代表所有的公交专用道都可以通行。
优化“公交优先”都有哪些空间?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 程世东:有了科学数据的分析基础,优化“公交优先”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我们的车型是不是可以缩小,通过小型化的车辆来更好地保障通行频次。另外,现在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越来越多,适老化的一些设置也需要去加强,包括公交站点的座位等,这样老年人在等车的时候可以坐着。我认为这些都是公交在城市交通中定位发生改变后,我们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需要去优化的一些举措。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城市的情况也不一样,要因地制宜,有轨道交通的和轨道交通成网的城市,各自公交的定位不一样。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和50万人口、10万人口的县城,包括没有地铁的地方,对于公交的定位也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公交定位去确定具体政策措施。
轨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3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6条,运营里程10975.8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64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2亿人次。3月份,客运量环比增加4.8亿人次,增加20.0%,同比增加0.8亿人次,增加2.9%。2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47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增加8.3%,同比减少4.3%。本月无新开通线路。 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68条,运营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运量27.8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8803万人次,进站量5888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运营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运量1071万人次,进站量1015万人次。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