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新能源,要闻>正文

氢能热持续:多地给出千万补贴,超40家央企参与布局

分享到:

“氢能热潮”从年初持续至今。

10月20日,广东省潮州市公布的《潮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抢占氢能发展跑道,促进能源与信息融合发展,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能源产业。

将氢能列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已是各地规划的“常规动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市公布了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这条万亿赛道已经在全国主要省市掀起波澜,成为地方抢抓“双碳”机遇的重要抓手。

除了地方政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还有企业。企查查向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现存氢能相关企业2770家。其中,2021年新增氢能相关企业682家,2022年前十个月新增445家。

图源企查查

“蓝海”之下,对于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氢能产业,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初具条件,但仍存在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尚未自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商业化模式尚未建立等瓶颈。应当全面统筹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合理掌握终端应用节奏,构建产业科学发展格局。

建设产业集群 多地给出千万补贴

梳理多地出台的氢能规划发现,几乎每个省市的规划中都涵盖了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布局制氢、储氢装备,以及氢燃料电池等关键设备制造。

以北京经开区日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例,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经开区能够在氢能领域形成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广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引进一批高质量产业项目落地,经开区氢能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与产业发展相呼应的还有实打实的“资金大礼包”。例如,该文件提出,对于近三年开工的氢能产业重大项目,单个项目的累计奖励金额最高可达到3000万元。对氢能领域有关键技术的公司,给予企业股权投资支持,对申请区内银行贷款的公司,按照50%给予贴息。

给出真金白银补贴支持的地方不在少数。今年9月,武汉市经信局提出16条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打造“中国氢都”。其中明确,武汉将支持主导产业区创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园区,引导氢能相关企业在园区聚集。

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氢能产业投资技改项目,武汉市按照其生产性设备投资总额的8%给予一次性补贴,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为何“补贴”成为地方吸引企业落户抛出的香饽饽?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工程师徐广强长期从事氢能领域的规划和技术咨询工作,他认为,由于于当前商业模式没有完全打通,投资回报的确定性和收益率并不算高,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先表明发展氢能的决心。

徐广强称,以绿电制氢为例,如果以0.2元/kWh的电价制氢,以35~40元/kg的终端销售价格卖氢,那么投资者的收益率是有一定保障的。但问题在于,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大量的低成本电力用以制氢,另一方面,如果终端售价过高,当地的公共交通运营者通常会选择经济性更好的电动车甚至柴油车,氢能源的消费市场将被吞噬。

除了在市场端,长期以来,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一直呼吁,将氢气归类为能源而不是危化品管理。但是由于多重现实原因被搁置。两年前,国家统计局将氢气纳入能源统计报表,表明氢气摆脱严苛的危化品管理又迈进了一步。

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将氢气纳入能源产品,但最新政策率先打破了这一藩篱。

今年8月,广东省印发的《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加氢站参照城镇燃气加气站管理,不核发加氢站的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作为加氢站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制定加氢站建设管理办法。推动加氢站内电解水制氢。

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吉诗表示,取消加氢站危化品经营属性,对于投资方来说能够更快速地拿到加氢站运营证,尽快开始运作。同时,允许在加氢站内电解水制氢,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运输环节的成本,提升用氢效率和经济性。对于地方而言,尽管这种突破要克服重重困难,但大大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并为其他地方做了示范。

攻克技术难点 企业争相布局重点环节

实在的规划目标和政策激励,让氢能产业吸引了大批投资者。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家央企参与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10月中旬,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启募资,拟募集资金总额不低于16.25亿元,拟征集投资方数量不低于3个。该募集资金用途将主要用于燃料电池和PEM制氢设备关键部件研发、生产线扩建、基地建设、原材料采购、补充流动资金等方面。

与此同时,民企也在跑步入场。赵吉诗认为,目前氢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资金和人才大量涌入,但是产业仍然存在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尚未自主、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瓶颈。破解这些问题,国企和民企应该通力协作、各有侧重,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很多央企、国企拥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光大基地等资源优势,应在制氢、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力。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因此可以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赵吉诗说。

无论民企和国企以何种方式参与、结果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这将是一个备受瞩目的万亿级市场,且具备很大的想象力。

今年7月,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之匙: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提出测算:中国各行业和区域具备在2030年实现至少达到100GW可再生氢装机量的潜力,这一目标有望为推动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婷表示,绿氢是零碳、清洁能源的代表,全球多个国家都把绿氢作为实现本国能源转型和经济提升的战略选择。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氢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储氢材料产销国,中国在近期也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我们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所面临的挑战,才能避免将来需要攀升更艰难的陡坡。”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