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要闻>正文

大数据“指路” 市民出入轨道站点更方便

分享到:

如果你居住的小区离轨道站只有百米距离,你一定觉得出行很方便快捷,但如果这百米距离不是平面的,而是垂直高低落差,轨道站在你家头上或者脚下,你还会觉得方便吗?

重庆铜元局轨道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曾经,从站点到周边最近的小区垂直高差足有100米,步行绕远得走1600米,时间超过半小时。周边居民戏称,去一趟轨道站,如同“下山”。

这并非孤例。由于山城特殊的“8D立体”地形地貌,你看得见轨道站,却必须绕远路才能到达,居民只能“望站兴叹”。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解决居民出行绕远的难题,又优化提升周边城市品质?大数据告诉我们,这样的“既要又要”,可以有!

2020年7月

难题:出门坐轨道交通“障碍重重”

铜元局轨道站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近日,记者来到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了解这背后的来龙去脉。

“这要从3.6万份市民问卷说起。”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小勇介绍,2020年7月,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发出了《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问卷调查》,共收到3.6万份问卷,5000多条意见建议。

问卷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过街设施与轨道出入口距离远、地形高差导致绕行和爬坡、规划道路未建设、小区开口背离轨道站方向、人行道被占用等。

其中,铜元局轨道站是被市民“点名”最多的轨道站之一。“铜元局站不仅高差大,与周边小区还被一条主干道隔开,可谓‘障碍重重’。”2.4%的问卷都指出,步行到这个站,很不方便!

原来,铜元局轨道站位于菜园坝大桥桥下,海拔220米,有一条步道通往海拔260米的南铜路,形成一个约40米的高差。同时,周围人口最密集的融侨半岛云满庭、香弥山等小区海拔在320米左右,与轨道站有近百米的高差。居住在这里的4万多名居民乘坐轨道,需要沿着双峰山路绕一个B字形大弯,逐渐下坡,再跨越南铜路,才能到达铜元局轨道站。

“高差给市民出行带来巨大不便,我们从问卷中深深感受到了。”唐小勇说,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的工作人员经过梳理,共整理出74条关于铜元局站的意见建议。其中,“电梯”“天桥”等成为高频词。市民想要电梯,上下方便;想要天桥,过主干道方便。可电梯安装几部最合适?天桥修在哪里最科学?

2021年1月

优化:用步道消化百米高差

2020年夏天,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牵头下,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兵分两路开始行动。一路人前往铜元局站现场踏勘,一路人运用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推演最优的规划方案。

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本领可不一般,它可以清洗、挖掘和分析重庆每天产生的海量交通数据,为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在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上,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团队建立了一个城市交通孪生系统。通俗地说,这是重庆城市交通的“数字双胞胎”。在这个系统中,研究者可以对重庆城市立体空间进行多维度翻转、拆解和重构,进行评估,开展模拟规划,并运用大数据模型求出最佳方案。

“由于虚拟空间精确度高,能与真实空间匹配,又可以随时‘推翻重来’,这样的规划比传统画图纸的成本低得多,效率却高得多”,唐小勇以铜元局站为例介绍,大数据模型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对站点周边交通情况的评估,周边的步行区域、步行便捷度等一目了然。

接下来,结合现场踏勘结果,大数据模型给出了优化方向:新建一条步道,和原有步道共同消化100米的高差,并在步道尽头连接一座过街天桥。

有了优化方向,规划方案很快出炉。大数据模型在真实地形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评估,模拟了市民从小区步行到达铜元局站的过程。结果显示,优化提升后,小区居民步行到达铜元局站的步行时间缩短到之前的一半,步行距离缩短到800米左右。

哪些轨道站需要这样的“个性化方案”?研究团队把中心城区的167个现状轨道站全都“过”了一遍,其中60个轨道站被“诊断”为存在问题且具备改善条件。

2021年1月,《中心城区轨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规划》编制完毕,对上述的60个轨道站点提出优化方案,提交给市级相关部门。同年,首批30个轨道站启动步行便捷性提升,铜元局站正是其中之一。

2022年6月

市民:出行方便了,步道还非常漂亮

“每天来回跑两趟,我就当锻炼了!”

8月4日一早,记者来到便捷性提升完成后的铜元局轨道站附近。10岁的小学生王景涵正在苏家坝步道上一路小跑,小脸红彤彤。

王景涵告诉记者,放暑假后,他每天都到云满庭小区的奶奶家写作业,晚上再乘坐轨道3号线回自己家。有了步道,从轨道站到奶奶家更方便了。

苏家坝步道正是连接多个小区与南铜路的步道,今年6月正式投用,消化高差约60米。步道尽头一端连接横跨南铜路的过街天桥,一端连接小区所在的双峰山路,掩映在满山绿树中。

在双峰山路一侧,步道上修建有一个环形观景台,游客可以看到长江两岸、菜园坝大桥和菜园坝立交。桥上车来车往,桥下波光粼粼,风景独特。

由于视野开阔,能同时欣赏长江、城市建筑和立交桥共同构成的优美轮廓,这里一开放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成为新晋的“网红”景点和城市阳台。

“最近白天热,晚上人更多!”双峰山路的停车收费员王大姐说,每当入夜,苏家坝步道亮灯后,前来欣赏夜景的男女老少“打堆”。

沿着苏家坝步道下行,顺着过街天桥到达南铜路北侧后,有一部垂直电梯可以直达路面。下电梯后,步行约20米就是南铜路通往铜元局轨道站3号口的步道。这条原有步道将消化约40米的高差。

记者注意到,在铜元局轨道站附近的空地上,还设有停车场和公交车站。小巷公交3103路串联起铜元局站、大田坝街、融侨南开中学等站点,在周围形成了公交“小循环”。

“这叫做‘轨道到站,公交到家’。”唐小勇介绍,轨道站开展步行便捷性提升的同时,也与地面公交进行了协同优化。2020年以来,多条小巷公交开行,构建了社区至轨道站的接驳线网,受到了市民的高度好评。

一个铜元局站的变化,惠及了周边4万居民。那么,存在问题且具备改善条件的60个轨道站完成步行便捷性提升后,又会让多少市民受益?

大数据给出了答案:预计60个轨道站周边800米(即步行10分钟可到达的距离)范围内,将有76.9万名市民步行前往轨道站更方便;周边总共有376万人能够步行不超过10分钟就到达轨道站,每天总共可节约2.4万个小时的步行时间。

城市该如何规划、建设和管理

西部(重庆)科学城找大数据平台当“参谋”

本报记者 申晓佳 实习生 桑瑶佳

眼下,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如火如荼,仅今年6月,就迎来首批33个重点项目竣工。但鲜为人知的是,在科学城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一个大数据平台全程担任“参谋”。对于科学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一清二楚。

这个大数据平台,就是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于去年7月发布的重庆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以下简称CIM平台)。

该平台作为重庆的数字孪生城市,汇集海量数据,覆盖重庆全域,可精确还原真实城市的建筑、道路等空间关系并进行时空回溯和前瞻推演,服务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发展。

具体到科学城,CIM平台则能“跨越时空”,呈现科学城的多面。例如,点开CIM平台的时空轴,我们能完整地看到科学谷的空间变化历程。从2013年的未建设“原生”绿地,经过一年年打造,到2019年已具雏形,再到如今的欣欣向荣,皆历历在目。

“这是CIM平台的‘时空底座’功能。”市勘测院副总工程师兼空间信息分院院长薛梅介绍,在科学城启动建设之际,CIM平台就同步建立了虚拟的数字孪生科学城。虚拟科学城与真实的科学城同生共长,忠实记录了其山水格局、道路布局、产业分布等。比起传统的文件、表格式管理,这一呈现方式更加直观清晰。

不仅如此,CIM平台还能“向前看”,支撑科学城的规划决策。在平台上,湖泊、水体、山坡等要素一应俱全,研究人员可以事先对指定项目进行虚拟“沙盘推演”,模拟其对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多维度论证,提高决策科学性。

例如,在科学城规划中,CIM平台结合真实地形,对排水系统的“应急”能力进行了全局模拟,分别推演了10年、50年、100年一遇的暴雨对城市排水造成的影响,提前“诊断”出了科学城排水可能存在的“堵点”和“短板”。由此,项目建设过程中,就能提前“对症下药”,进一步提升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

此外,CIM平台还能对科学城进行产创赋能。目前,科学城建成投用的所有楼宇,以及入驻的团队、企业信息都汇总在CIM平台,鼠标一点就能“透视”产业分布。

对入驻的科学家而言,CIM平台可以帮助他们“找房”,精确匹配最佳的办公地点。对科学城的管理者而言,CIM平台则能帮助他们在龙头企业周边布局配套上下游企业,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更加匹配,发挥出最佳效益。

同时,CIM平台还能对科学城进行智慧管理。通过该平台的智慧感知功能,可以助力疫情防控、社区管理等。

薛梅介绍,CIM平台已经在重庆生态修复规划、历史文化风貌展示、科学城等城市新区规划、智慧城市的社会治理和培育数字经济等五大方面展开了应用示范,并为城市建设、交通管理、能源管理、环境维护等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业务支撑。

数读>>>

第一

目前,重庆已建成投用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建成5G基站7.3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量在西部排名第一,并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

100%

目前,重庆数据中心集群已具备9万个机架、45万台服务器的支撑能力,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政务云的上云率100%

15万余个

目前,全市共享公共安全视频15万余个点位,中心城区市政跨江大桥桥梁结构运行状态监测系统15座,完成路内停车泊位智能化改造2万个

311项

从2020年至今,川渝两地先后联合推出了三批共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第一批95项和第二批115项事项已经全部实现,今年9月底前第三批101项也将得到实现

编辑:同同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