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要闻>正文

激活低效片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快速“焕新”

分享到:

在经历快速城市化进程之后,城市发展迈向高质量,城市更新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方式。

在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系统谋划并先期启动10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不只是大胆的存量变革,更是增量崛起的宝贵契机。正是从这个维度精心运筹,作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多项国家战略的集聚交汇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围绕统筹安排、可持续实施、配套制度政策等展开了诸多创新探索,试图在“更新”的进程中,实现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的“多赢”。

就在当下,紧紧抓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以加快轨道交通装备这一青岛优势产业链的集聚发展为核心,胶州湾的北岸,一座活力迸发、宜居宜业的动车新城,一个生机盎然、加速腾飞的轨道交通产业都以全新的节奏快速“焕新”。

腾出新空间

激活低效片区,是一场攻坚战。这场战役打得好不好,关乎区域未来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色。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位于胶州湾北岸,包括棘洪滩街道全域和上马街道部分区域,规划面积83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片盐碱滩,和中国大多数村镇级工业园区的发展路径类似,在“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中,昔日的盐碱滩完成了初级工业化转型,积累到“第一桶金”。但随着时间推移,村镇级工业园区亩均税收低、土地利用效率低、项目承载力低等问题逐渐暴露。正因如此,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及周边区域被列入全市十大重点低效片区,占城阳区低效片区总面积的五分之三。

作为青岛市首批设立的功能区,示范区为改革创新而生。自1986年四方机车车辆厂迁建棘洪滩开始,这里逐渐长出一座“动车小镇”。全市90%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在此集聚,区域内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一面是示范区与生俱来的主导产业优势,另一面却是村镇级工业园“低散乱”,占用了土地、市场等大量资源,挤压了重大项目和优质企业发展空间。

位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内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双创园项目正在建设中。

能不能用最快速度,腾出最多最优的资源要素,吸引来最好最优的项目,是摆在示范区面前的一道知易行难的时代命题。

坚持“与高手过招”,示范区通过走出去到先进园区参观学习,与专业机构、头部企业切磋交流,改革思路目标逐渐清晰:乘功能区新一轮深化改革之机,借城阳区与示范区深层次、全方位融合发展之势,合力实施城市更新,让老旧村镇级工业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心中有数,路径方明。“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全市十大重点低效片区之一,是城阳区低效片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担负着打头阵、当先锋的责任。”城阳区委常委,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毕建国表示,通过梳理和摸底,该片区内现存旧城、旧村、旧企业等具有城市更新潜力的用地16.7平方公里。实施城市更新以来,片区已累计拆迁117万平方米,腾出建设用地2380亩,其中产业用地1200亩。三年攻坚行动将重点实施“344”工程,包括改造3个重点片区、建设4条主干道、整治4条河道。未来三年,示范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城市更新建设工作部署要求,围绕加快“四区一园”建设,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的总目标,坚持以重点片区和重点项目为主要攻坚点,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片区更新改造和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和生活品质。

重塑产业链

示范区的地理坐标直指城阳,这里正在实现由传统近郊区向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位势跃升,激活这一方位的低效片区亦需不断在“融入大势”与“彰显特质”中寻求优势、找准坐标。

就“大势”而言,城市更新是一座城市实现转型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活力与竞争力的新赛道。从“特质”来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是多项国家战略的集聚交汇地。去年7月20日,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这里下线。这是中国高铁发展史上,示范区站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制高点的真实写照。

无论“大势”还是“特质”,对示范区而言,将战略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当下就是最好的时间窗口。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努力在增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上蹚新路、开新局,这是示范区上下孜孜不倦的追求。

功能区专注于产业发展,要想可持续推进项目实施需要更为高效、协同的体制机制保障。为此,城阳区、示范区建立发展共同体,动投集团、示范区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征地拆迁、项目招引、综合开发、设施配套实现联席协调、联动推进。一系列创新性的推进机制,为示范区鼓足了全力以赴谋发展的干劲。

在低效片区未来三年攻坚重点中,国创中心、产业配套区、城市配套区的开发建设被反复强调,这一总面积14平方公里的更新片区不仅肩负着示范区“凤凰涅槃”的使命,也承载着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能否擎起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硬支撑”的责任。

国创中心——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已建成高速磁浮列车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平台项目,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悬浮列车正是在此下线。目前这里在建项目12个,包括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双创园、中钛青岛研究院、中车大数据中心等。今年将重点启动20万平方米的创新港和占地560亩的中央公园项目规划建设。国创中心基本建成后,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轨道交通技术创新高地。

产业配套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除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坦达轨道等项目800亩用地外,其他老旧企业将全部拆迁腾转。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其前身是一处存量工业用地,“零、小、散”特征明显。低效产能出清后,这里正在建设一个高铁走行部关键部件的研发、生产和检修基地,未来将为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带来一批强链、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项目,目前,一期主体已竣工,设备开始进场安装,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50亿元。费斯托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园项目占地98亩,主体施工已经封顶,明年将投入使用。

城市配套区——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区域内的上崖、下崖、棘洪滩村等3个社区旧址已拆迁,原位于国创中心内的大胡埠、沈家庄2个社区与上崖、下崖集中安置区位于该区域,已完成主体竣工,棘洪滩社区安置区正在进行建设。该区域内已建成市应急备用医院并投入使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建设;国家创伤中心科创基地正在筹备建设;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项目占地523亩,目前正在进行拆迁,计划年底动工开建。

瞄准这三大重点攻坚区域,精准定位、链式招商、导入高端,示范区将充分利用“腾笼换鸟”的机遇,重塑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为人才的汇聚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蓄势“新动能”

旧笼变新巢,关键还在于能吸引什么样的“俊鸟”。示范区给出了有力的回答——让每一寸土地都用在高质量项目上。

思路清,行动快。示范区以两大抓手,全力促进“退低进高”,蓄势新动能。一方面,低效出清、产业升级,“以亩产论英雄”,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四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招大引强、延链强链,依托低效片区有机更新后腾挪出的土地资源,规划千亩产业园,面向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精准招引优质项目。

以棘洪滩街道大胡埠低效片区为例,该片区更新单元原为大胡埠工业园,位于国创中心产业配套区,占地1125亩,原先园区以制造业、种植业为主,经调查亩均税收低于5万元。该区域内有各类主体74个,计划年底前全部完成拆迁。一边腾空低效园区,一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目前,示范区正与相关科技公司进行洽谈衔接,拟将全国领先的芯片生产、封装工艺等产业落户该片区,提升轨道交通装备“芯”技术,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千亩产业园起步,未来孵化出一条新的千亿级产业链。

规划建设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千亩产业园,占地面积850亩,目前已落户“四上”企业8家,周边集聚了以A股上市企业——国恩股份以及新材料科技工业园、爱尔家佳等为代表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企业,涵盖高性能工程塑料、涂料、橡胶、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细分行业,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先进高分子产业链;投资5亿元的山东省聚合物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成果转化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到2024年,这里将新培育年产值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园区产值产业规模超过150亿元。

青岛是全国第五大模具产业制造基地,其中约60%的企业集聚在城阳区。为进一步推进模具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示范区为核心区域,一个以打造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家电等行业模具为主导方向的青岛模具产业集聚区正在酝酿中,借城市更新之势,一个北方第一大模具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要想达成这一系列的目标,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还有一段长长的路要走。通过城市更新让低效片区“活”起来,让“要素跟着项目走”,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价值都不再“沉睡”,当土地的一分一寸都有产出、见效益,高质量发展的弦音终会掷地有声。

编辑:同同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