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近日,京港地铁迎来了其新“成员”——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它犹如一位全能的“轨道医生”,集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于一身,融合了超声波探测、智能检测、缺陷识别算法等多项前沿技术,为地铁轨道进行精准“把脉”,全面提升巡检效率及轨道设备的可靠性,从而为乘客的出行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此次,京港地铁创新试点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实现了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的集成应用,这一举措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尚属首次。
一车多能,为轨道精准“把脉”
作为列车行驶的“跑道”,轨道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及乘客的安全。 为了确保轨道状态及相关设备的安全可靠,京港地铁每日地铁停运后,都会开展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作业。
这两项工作相辅相成,为轨道安全建立了双重保障。 为了进一步提升检测效率,在有限的夜间作业时间内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京港地铁提出了多元化轨道综合检测构想,通过研发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辅助人工检测,同步完成轨道巡检和探伤等多项任务,为轨道精准“把脉”,确保乘客出行安全。
双系统联合,效率倍增
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集成了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实现了双系统的高效协同工作。在一次检测过程中,能够同时完成道床、隧道、轨面巡检及超声、钢轨探伤等多项任务,检测速度可达15-20千米/小时。车载的高精度线阵相机与智能图像识别算法,能够精准采集并分析隧道轨道缺陷。同时,多通道高速超声波探伤系统也能准确探测钢轨内部隐蔽伤损。
自巡检车上线以来,通过试点应用数据表明,相较于人工检测,轨道巡检效率提升了33%,钢轨探伤效率提升了150%。
模块化设计,灵活多变
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车架、座椅、显示屏等部件均可拆卸,工作人员可以在3分钟内完成组装或拆卸;同时,巡检与探伤模块还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搭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检测需求。此外,检测模块的自由组合功能为未来的功能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还具备智能化操作特点,拥有自动对中、避障预警、区间隧道全景记录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 同时,系统能够实现轨面视频监视、同区段数据同屏回放及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等功能,减少了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时间,帮助工作人员不断优化检修策略。
推动检修模式变革,提升轨道交通智能化发展
京港地铁相关负责人表示,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的应用标志着京港地铁在地铁检修领域的一次重要创新。 这一创新不仅提升了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巡检准确性,还实现了多专业综合作业,在有限的夜间作业时间内提升了检修效率,进一步确保了行车安全,助力推动地铁行业检修模式的变革。
未来,京港地铁将不断优化维修策略,提升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积极开展车辆、信号、轨道等多个专业智能运维系统的课题及项目研发,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轨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3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26条,运营里程10975.8公里,实际开行列车364万列次,完成客运量28.8亿人次,进站量17.2亿人次。3月份,客运量环比增加4.8亿人次,增加20.0%,同比增加0.8亿人次,增加2.9%。2月份全国总运营里程的平均客运强度为0.847万人次每公里日,环比增加8.3%,同比减少4.3%。本月无新开通线路。 其中,43个城市开通运营地铁、轻轨线路268条,运营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运量27.8亿人次,进站量16.5亿人次;16个城市开通运营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运营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运量8803万人次,进站量5888万人次;18个城市开通运营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3条,运营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运量1071万人次,进站量1015万人次。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