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新能源>正文

氢能交通离“快车道”还有多远?诸多“掣肘”问题亟待解决

分享到:

近日,在天津港与定州市的钟摆运输线路上,首批27辆氢能重卡发车,跨区域氢能交通迈出了新步伐。

氢能作为新兴的战略能源,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优势。伴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及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发布,氢能交通迎来了发展机遇,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拓展,产业链趋于完备,但氢能交通驶入“快车道”,仍受制于制储运成本偏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氢能相关行业标准不健全等瓶颈问题。

氢能在交通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拓展

氢能重卡与传统燃油、燃气重卡不同,它们加的是氢,排出的是水,实现了零碳排放。氢能重卡替代传统燃油燃气车辆后,每公斤氢气折代柴油能减少碳排放9.38公斤,折代汽油能减少碳排9公斤,折代液化天然气能减少碳排6.65公斤。

正是因为减碳效果明显,近年来,不少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布局氢能交通产业,氢能重卡应用规模不断拓展。

“我们在合成甲醇时会产生驰放气,驰放气中丰富的氢气含量经加工后可制取99.999%氢产品,实现变废为宝。”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华东向记者介绍说,在氢能应用中,旭阳集团10个园区共有运输线路近400条,每天各类相关运行车辆达2000辆,具备发展氢能重卡的先天优势。

既有制氢技术和充足的氢源,还有丰富的氢能重卡使用场景,这让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在氢能产业发展中实现了领先一步。

目前,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已建成投产一期、二期高纯制氢项目,年产能5200万立方米,成为京津冀及华北区域领先的高纯氢生产和氢能保障基地。在氢能利用方面,企业已开发定州旭阳到天津荣程钢铁、天津港到定州旭阳、定州旭阳到辛集澳森钢铁等5条氢能运输线路,在主要运输线路上建设3座加氢站并投产,每天运行氢能重卡141辆,运力达到4600吨,每年可实现直接减碳1.45万吨。

“一次可以加32公斤,续航里程可达266公里,百公里氢能耗约12公斤。”近日,记者在河北省定州旭阳氢油气能源站采访时,正好碰上“京A 32***9F”的车主正在加氢,“虽然氢能比燃气、燃油成本要高,但氢能重卡都是绿牌车,能敞开了跑,走到哪都不限行。”

作为新能源车,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不限行,这也成了氢能重卡被认可并不断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交通领域,除了氢能重卡,氢能公交车是又一重要的推广应用领域。

在冬奥城市张家口,蓝白相间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成为街头一道靓丽风景。截至目前,张家口市已投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44辆,首批氢能源公交车已完成载客量超8070万人次、运行超2700万公里,成为国内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数量最多、最稳定的城市之一。

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趋于完备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加快氢能交通发展步伐,仅仅有应用市场的拓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解决氢能从何而来,在哪储备,如何运输,够不够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早在2020年8月,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钢集团)在邯钢公司建设运营了全国钢铁行业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同时配套制氢工厂至加氢站的输氢管道。

焦炉煤气提纯制氢是河钢集团发展氢能运输的主要氢气来源。据了解,目前国内主要氢气来源是煤制氢、天然气和甲醇重整制氢、工业副产气提纯制氢和电解水制氢。其中,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即业内所称的“绿氢”,这一制氢技术产品品质最好,但成本也是最高的。相对于“绿氢”的高成本,工业副产氢因成本低、气源足,成了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的氢能来源。

解决了氢能来源,还需要破解储存、运输的瓶颈。

与天然气相对成熟的液化储存运输、管道运输不同,氢能产业起步晚,加氢站、管道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也导致了氢能在储存、运输环节存在成本压力和产能限制。

在河北省定州旭阳氢油气能源站采访时,记者看到一辆白色的充满氢气的高压管束车停放在站内。

“这是氢能运输车。为解决氢能运输问题,我们成立了危险货物运输车队,取得相关资质,打通了氢能制备、运输、加注和应用的产业链条。”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拥军向记者介绍说,“虽然企业现在形成了全产业链条的闭环,但以高压路运为主的运输模式,仍然存在成本高、运量小的弊端。随着氢能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正在积极谋划管道运输、液氢制备等项目,进一步降低氢能使用成本。”

据了解,在管道运输方面,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谋划了定州至保定氢气长输管道,管道拟设计输气能力10万吨/年,途经8个县(市、区),后期可延伸到北京大兴、雄安新区。在液氢制备方面,企业拟投资1.1亿元,建设氢气液化系统、储存装置等。在氢能应用方面,稳步推进邢台到定州、定州到唐山氢能重卡等场景,积极布局氢能发电、氢能小镇和氢进万家等绿色氢能场景。未来,企业将建立并完善“制储运加用+研”氢能生态模式,以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亟待解决标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加氢站建设审批手续国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项目手续办理较慢。”

“氢能发电、纯氢管道建设等氢能产业发展项目缺乏项目手续办理流程,归属单位不清晰,没有标准。”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相关标准还不健全,比如,氢燃料质量如何评价,加注过程如何计量,加氢站如何布局建设等,由于标准体系的不健全,各地在氢能产业发展中存在‘各自为战’的局面。”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掣肘”问题。

“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氢能管理体系,明确氢气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章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安全评价等关键审批事项自上而下的管理办法与技术论证方案,建立氢能项目‘安全绿色’的审批通道。”李拥军向记者介绍说,要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为氢燃料质量检测等工作提供支撑,保障行业有序、高质量发展。

此外,也有专家呼吁,鼓励氢能产业发展,要不断加大试点示范与推广规模,以高速公路网络为纽带,建设跨省、跨市的加氢走廊,加强区域协同合作以及加氢站的互联互通,推动加氢站和车辆推广形成重点区域“点—线—网”的全面覆盖。同时,以应用促研发、促创新,不断提升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