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新能源>正文

多家氢能企业科创板IPO审核中止,最新消息来了!

分享到:

近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显示,多家氢能领域相关企业科创板IPO处于中止状态,其中包括: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江苏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富氢能)、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治臻股份)。

从原因方面来看,由于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均需补充提交。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对于上述发审情况,捷氢科技表示,“截至9月30日,捷氢本次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因此申请中止,具体更新时间还未确定。”

国富氢能回应称:“我们正在与券商、中介机构进行半年报的相关更新工作,这方面正在积极推进,具体更新时间尚未确定。”

此外,尚未查询到治臻股份相关回应。

有业内人士告诉表示,“部分企业出于统一多个文件中时间点、避免后续再补充材料的考虑,会选择将中报、三季报等内容与问询函一起公布。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止审核并不等于终止审核。”

三家公司面临着多重难题

据了解,捷氢科技、国富氢能、治臻股份三家公司科创板IPO获受理时间比较相近。

具体来看,今年6月28日,捷氢科创板IPO获受理,7月23日进入已问询状态。随后6月29日,国富氢能科创板IPO获受理,7月27日进入已问询状态。紧接着6月30日,治臻股份科创板IPO获受理,并于7月26日进入已问询状态。

从主营业务来看,捷氢科技致力于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工程技术服务;国富氢能主要为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厂商和整车厂商等提供氢能核心装备;治臻股份主要从事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研发、制造、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

虽然上述公司的主营业务不同,但三家公司的盈利表现并不乐观。其中,捷氢科技和国富氢能深陷报告期内“尚未实现盈利”的困境。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9年至2021年,捷氢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5.8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94亿元、-0.59亿元,未实现盈利。

报告期内,国富氢能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76亿元、2.51亿元、3.30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18亿元、-0.63亿元、-0.70亿元。企业营业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仍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尚未盈利的情况。

此外,根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治臻股份实现营业收入为:0.28亿元、0.70亿元、2.2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1.31亿元、0.20亿元。

与此同时,三家公司存在毛利率逐年下滑或波动较大的情况。

报告期内,捷氢科技燃料电池系统毛利率水平分别为47.35%、35.93%、30.78%,毛利率呈下滑趋势。

报告期内,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外,治臻股份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5.14%、30.97%、28.67%,毛利率水平逐年下降。

而国富氢能在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6.72%、22.39%和10.37%,受产品结构、客户类型、产品应用场景、议价情况、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客户指定原材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毛利率呈波动趋势。

氢能市场前景如何?

华创证券认为,氢能应用领域广泛,分为交通、工业、发电和储能四个方向。目前,由于氢能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储运问题和应用稳定性尚未得到充分解决,因此交通领域是氢能初期应用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商业化应用前景较为清晰的市场。

目前氢能商业化面临的问题通常是应用领域的技术不够成熟,与传统能源相比,性价比还不具有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中游储运端和下游应用端,促进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研发投入;二是根据大量示范项目进行验证。通过大规模应用帮助产业链降低成本,并且发现产品的不足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产品迭代。

回看上述三家企业研发投入方面,报告期内,捷氢科技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17%、38.38%、19.16%;国富氢能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87%、6.72%、12.76%。两家公司都存在一定波动的情况。

而在报告期内,治臻股份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3.38%、84.82%、11.75%,呈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纵观整个行业,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制氢成本的下降,氢能在工业、发电和储能领域的应用或将更为广泛。

在政策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

据《中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报告显示,预计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至少占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2458万吨,约占该领域能源消耗的19%,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520万辆/年。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