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从2019年开始步入发展“快车道”,2022年被视作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的爆发元年,然而这一新能源的发展之路远没有想象中顺利。不少布棋氢能的企业都处于起步阶段,回报与投入差距甚远。
都说行业景气看龙头,但随着亿华通的半年报发布,火爆全网的氢能热度也被浇了一盆冷水:
被誉为“科创板氢燃料电池系统第一股”的亿华通,其近日发布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营收2.69亿元,同比增长128.53%。营收逐年增长的同时,归母净利润却在下滑,亿华通净亏损6003.85万元,亏损同比扩大244%。
不管是专注氢能,还是跨界氢能,众企业想要“氢”装上阵,道阻且长。
企业盈利分外难
氢能发展一直面临着“资本热而市场冷”的发展境况,企业年报与半年报中涉及氢能发展项目多为亏损。
除上文提到的亿华通外,跨界氢能的巨头们也面临亏损难题。隆基绿能子公司隆基氢能,主攻氢能装备业务,该子公司一季度营收约5万、亏损2千万;佛燃能源投产的加氢站收入微薄,其氢能板块截至2020年年底,几乎均处于亏损的局面。
目前氢能产业仍处发展初期。生产端,氢气的分离和提纯、运输与储备成本都高,有绝大多数工业副产氢直接被排放。市场端,加氢站运营成本高而收入微薄、氢车当前不及纯电动车市场的千分之一。氢能商业模式尚不清晰、技术瓶颈有待突破,各环节成本偏高,企业盈利模式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不赚钱的香饽饽
氢能是年轻的行业,尽管目前还没有迈入盈利阶段,但作为一片新蓝海,氢能受到国家与企业的关注与青睐。
比如隆基绿能规划到2022年底具备年产1.5-2GW氢能装备的能力;南网科技组建了波浪能及氢能战略型项目团队,并参股主营燃料电池的慧氢能源;中国石化发布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远期力争成为世界领先氢能公司的发展目标,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据国资委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3央企入局氢能全产业链,如中石化、中石油、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投等。随着企业,氢能技术产品在快速迭代中,氢能商业化进程不断增进。
此外,氢能备受资本追捧,资金热炒之下,其在A股市场上十分活跃。去年7、8月份,32只氢能概念股中仅7只录得下跌,10只股涨超30%,个股平均涨幅26.5%,甚至有像厚普股份、致远新能这样的“妖股”频现,短期内股价均涨超100%。不过概念热度炒作后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相关个股相继收到了监管的关注函。
随着氢能源产业链不断地搭建,今年氢能已经出现盈利迹象,据统计,共有17家氢能上市公司在上半年实现盈利。在未来,星星之火或许可以燎原。
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
目前看来,氢能仍值得各大巨头持续布重棋,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氢能源自身具备优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相比纯电动车充电,加氢只需要3-5分钟,加满可以跑500公里以上。未来,或许“里程焦虑”可休矣。
其次,千万级补贴政策纷纷出台。例如北京市支持氢设施试点建设,单个项目不超过3000万元的资金补贴;湖北对单个氢能企业年度最高奖励1000万元。
在如此利好环境下,一批氢能重大项目正在推进。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这两大巨头,不仅正在大力推进加氢站和油气混合站,在制氢和氢气输运管道建设方面也在布局。中石化还投资近30亿元在新疆启动了中石化库车绿氢项目,新建年产能2万吨的电解水制氢厂。该项目制氢成本实现大幅降低,约1.3元/千克,制氢成本高的难题正在被攻克。
随着企业扩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通过技术研发攻克氢电池等产品制造中的问题,氢能将被广泛应用,市场进一步打开。眼下,氢能是一个年轻的产业。对于参与者而言,未来可期,可这条路也没有任何捷径,要完全依靠自身扎实的技术储备,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路来。
国际客车展获悉,11月5日,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10月份产销数据快报。快报显示,2024年10月,宇通客车实现销售3221辆,同比增长43.22%。其中,大型车1321辆,同比增长10.82%;中型车1461辆,同比增长 84.94%;轻型车439辆,同比增长64.42%。 宇通客车作为国内客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以来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宇通客车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大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为宇通客车的销售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国家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不断增加,城市公交、旅游客运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也为宇通客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特别推荐:上海国际客车展参观报名 上海国际客车展展位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