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新能源>正文

国内氢能企业纷纷与外资牵手合作,有利于我国氢能产业加速走向高质量发展

分享到:

近日,能源巨头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成立合资公司——上海申能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双方将在上海投资建设加氢站网络。值得注意的是,除申能集团之外,近段时间,国氢科技、捷氢科技、福田汽车等多家国内氢能企业纷纷与外资牵手合作。

业内认为,我国氢能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尚存一定差距。引进外资与国内氢企合作有利于我国氢能产业加速走向高质量发展。

中外氢企合作加速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的正式发布,外国企业与资本寻求进军国内氢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壳牌、丰田、康明斯等多家外企纷纷与国内氢企合作布局氢能项目。

氢能制氢设备方面,7月28日,国氢科技与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绿电制氢、氢能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7月13日,康明斯与中企牵手探索光伏制氢整体解决方案,开发光伏PEM电解槽各种应用场景下的制氢方案。

车企方面,今年3月,丰田中国计划采购氢燃料电池系统,拓展中国市场;现代汽车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将在下半年竣工并投入生产,首款符合中国法规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NEXO也计划在年内引入中国。

林德集团、法液空、空气产品三大气体巨头也在持续布局。去年9月,冰山集团与林德集团合资兴建的林德加氢站设备(大连)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共同推动加氢站设备制造;今年3月,法液空与申能集团、上海化学工业区签署投资协议,成立一家三方合资公司,建设上海最大规模的氢气充装中心,加速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氢能部署。去年8月,空气产品公司与内蒙古久泰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空气产品久泰(内蒙古)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空气化工产品公司氢气提纯液化及储运技术,投资7.25亿元建设年产10000吨液氢装置及配套加氢站。

看好国内产业前景

外资加速布局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内巨大市场潜力的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对我国氢能技术水平发展前景的认可。

氢能行业从业者郑贤玲认为,我国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及市场潜力,制造业成本较低且相关配套比较齐全,利用先进技术助力氢能产业在设备性能、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尤为关键。

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黄志昌表示,氢能将在中国的运输和重工业等难以减排的行业脱碳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到203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系统中的占比将至少达到5%。中国氢能价值链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马天才认为,中外就产业展开合作将利好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一方面,外国资本和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对我国通过发展氢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技术选择方向比较认可;另一方面,我国在氢能产业部分环节的技术已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外资及外国企业持续看好。“目前,部分外资已经认为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将实现规模化应用,与传统能源相比足够有竞争力,我国的市场、人才以及技术将提供关键支撑。”

持续解决产业瓶颈

虽然外资加持、前景明朗,但受访人士提醒称,氢能产业仍面临成本高、部分产业链环节薄弱、人才短缺等问题,应在充分把握外资合作机会的同时,着力解决产业瓶颈。

郑贤玲指出,例如法液空与厚普股份合作推动加氢站建设进程,可在氢能供给端贡献重要力量;中集安瑞科与挪威Ⅳ型储氢瓶生产企业合斯康成立合资公司,推进生产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Ⅳ型储氢瓶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生产进程。“与油气和锂电这样的资源约束型产业相比,氢能产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仍面临一些限制条件,在拥抱国外先进技术,共同寻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发挥我国氢气和制造业优势,改善氢能储运等薄弱环节,保障我国能源自主性和独立性。”

马天才建议,解决氢能产业发展短板,首先要注意人才的持续培养,虽然氢能行业在我国发展超过了20年,但专业人才培育仍远远不足;其次要清醒的认识到在一些关键材料及设备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应加大力度研发攻关;最后,在与外资合作交流或合作研发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产权及产品专利保护。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