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济泺路隧道的通车,济南从“大明湖时代”正式迈向“黄河时代”,市民从此告别服役33年的泺口黄河浮桥,5分钟即可风雨无阻穿河而过。这条世界首条穿越地上悬河的盾构隧道,是人类开发利用黄河的一大创举,也是中铁十四局在“家门口”交出的一份合格答卷。
自2004年修建“万里长江第一隧”南京长江隧道涉足大盾构领域,中铁十四局肩负“引领全球建设发展,缔造人类梦想奇迹”的神圣使命,近20年间成长为国内超大直径和水下盾构隧道工程领域的领军者。
擘画美好蓝图,锚定世界一流新坐标
2016年8月,中铁十四局集中大盾构所有优质资源组建大盾构公司,全国首家大盾构施工企业由此诞生。在大盾构公司入驻南京市浦口区时,时任总经理的吴言坤表示,成立大盾构公司是中铁十四局产业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
十年磨一剑,不忘是初心。13年前,中铁十四局正是在南京开启我国在复杂条件下修建水下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先河。从那时起,中铁十四局领导班子敏锐洞察市场,将聚焦大盾构及水下盾构、打造核心竞争力确定为战略目标。
一边是未知的蓝海市场,一边是国内技术空白和国外技术封锁的现实,中铁十四局领导班子坚定信心、排除万难、从零起步,逐步涉足入城通道、江河湖海水下隧道、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工程领域,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江河湖海城”、地质条件、行业、盾构直径、施工工艺五个“全覆盖”,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突破。
面对国家发展机遇和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坚持战略引领,建设专家、管理、技术、作业“四支人才队伍”,形成了“三核、两线、一带”的专业化战略布局,带动了大盾构施工核心技术及勘察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再制造、管养维护、物流运输、新材料于一体的产业链强势崛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核心优势凸显。
这离不开领导班子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我们要把中铁十四局打造成占据市场优势、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一流团队、全产业链发展的‘世界一流大盾构企业’,实现‘走出国门、穿越海峡、培养院士’三个梦想。”
市场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在建大盾构直径10米以上国内市场占比44%,14米以上占比53%,16米以上占比100%,目前10条在建长江隧道,十四局参建7条。
深耕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在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坐落着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盾构智慧管控中心,实时汇聚着全国各地大盾构施工项目的数据,操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即可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巨无霸”们进行实时操控,高效率解决一线施工难题,降低潜在技术管理与作业风险。这是中铁十四局围绕大盾构“深、大、长、新、智能、绿色”六个核心点进行重大前沿技术攻关的成果。
“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依靠科技创新走到现在,也必然依靠科技创新走向未来。”中铁十四局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用”链条,不断完善和优化研发体系,搭建了钱七虎院士专家工作站、地下空间与大盾构科技发展研究院、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水下隧道分会、坝道工程医院中铁十四局分院、中国铁建水下隧道工程实验室等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并与行业知名高校、科技企业深入合作,打造大盾构行业前沿技术集群,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盾构机的每一次“穿越”是对“已知技术”的检验,更是对“未知技术”的探索。翻开中铁十四局大盾构的成绩单,不乏中国智能高铁第一隧、国内首条穿海地铁盾构隧道、全球首条特高压长江隧道、国内首条下穿高铁大直径盾构隧道等超级工程,他们一次次敢为人先、挑战世界工程极限,一次次超越自我、成功穿越江河湖海,一次次刷新纪录、开创行业先河。
经验的不断丰富推动技术不断革新,他们研发的常压换刀技术已经发展到第四代,拥有国家授权专利200余项,逐一克服了国内最高水压、最大埋深、最浅覆土、最硬岩石、最大直径、最为复杂地质条件的盾构隧道建造技术难题,拥有七大核心技术,形成了五大核心技术群,技术水平跨入世界前列,关键核心技术世界领先,申请的10项国际专利技术已布局欧洲发达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称:“中铁十四局已经全面掌握了大直径盾构施工的核心技术,在这一领域拥有了绝对优势!”
盾构产业是施工技术引领制造技术,施工技术的优化升级和反馈,推动了盾构机研发的快速更新迭代。2020年中标北京东六环项目后,中铁十四局就联合盾构制造商,仅用6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的设计、生产、调试、下线等工作,其中配备的正是他们研发的第四代常压换刀技术。
中铁十四局目前正开展智能掘进大数据、盾构再制造、新装备新材料研究,力争在智慧工地建设、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检测、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和创新。
培育高端品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神州飞天、蛟龙入海、高铁追风、盾构潜行,每一步跨越的背后都是责任与担当。
起初,为打造大盾构品牌,中铁十四局将直径10米及以上的盾构定为大直盾构,14米及以上定为超大盾构。当时业内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中铁十四局的“局标”逐渐成为业内约定俗成的提法,在标准层面助推了中国大盾构的发展。
站在“十三五”起点,中铁十四局大盾构专业化战略初步得到了市场认可,而如何打造品牌效应、再造发展引擎、寻找新的战略支撑点,成为摆在吴言坤和领导班子面前必须要回答的新课题。他们明确目标,推进大直径及水下盾构技术进步,为继高铁、核电、特高压之后的第四张“中国名片”开足马力。
2017年12月,“中铁十四局大盾构”获评中国铁建首届“十大品牌”之首。2020年3月,注册“中铁建大盾构”和“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商标,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大盾构”品牌的建筑类中央企业。2020年4月,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博物馆投入使用。大盾构品牌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推动行业进步是企业的责任,中铁十四局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从管理输出、技术输出转向标准输出。目前中铁十四局已撰写和编制十几部大盾构技术方面的行业标准,多项施工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聚焦大盾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自2016年起,中铁十四局先后承办渤海湾海底隧道修建关键技术高峰论坛、长江中下游大盾构技术峰会、国际隧协(ITA)年度颁奖大会、轨道交通高质量创新发展峰会等“学术盛宴”,吸引上百位院士和专家学者出席,共襄发展大计。
2021年2月,国务院国资委与中央媒体联合发布16个大国重器,“京华号”与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大飞机、天眼等榜上有名。2021年10月,在以“创新驱动发展 迈向科技强国”为主题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京华号”模型闪耀亮相,进一步擦亮了中铁十四局大盾构这块“金字招牌”。
每次穿越都是勇往直前的探索,都是通往美好未来的征程。在领军者的带领下,“中铁十四局大盾构”正向着“世界一流”的目标默默潜行。
国际客车展获悉,11月5日,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4年10月份产销数据快报。快报显示,2024年10月,宇通客车实现销售3221辆,同比增长43.22%。其中,大型车1321辆,同比增长10.82%;中型车1461辆,同比增长 84.94%;轻型车439辆,同比增长64.42%。 宇通客车作为国内客车行业的领军企业,一直以来以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支持和推广,宇通客车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大新能源客车的研发和生产力度,为宇通客车的销售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国家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不断增加,城市公交、旅游客运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也为宇通客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特别推荐:上海国际客车展参观报名 上海国际客车展展位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