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中国铁建携地下空间品牌惊艳亮相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世博会展馆进行为期5天的展览。
地下空间,被誉为陆地、海洋、天空之外的 “第四国土”,是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载体,作为国土资源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
在中国铁建地下空间品牌展馆,通过裸眼3D、光影电梯等技术,向大众科普地下空间概念,展示中国铁建地下空间开发核心技术和重要成就。为中国开发地下“第四国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全产业链一站式解决方案。
理论上,人们把地下0-50米之间的区域,叫做浅层地下空间,地铁、地下商场、城市管道,大部分都集中在这个区域,承载着城市重要功能。超过50米,地下空间有矿藏开发、储能、固废处理等应用,对国防、科研也有着重要作用。
从科幻到科普!“流浪地球”已成现实
“向地下要空间、要安全、要资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深部地下空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战略安全空间的重要支撑。”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表示。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居住在地下城。中国铁建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主力军,截至目前,建设了我国超40%的隧道和地下工程,项目已涵盖了城市地下交通空间、市政空间、公共服务空间等七大领域,基本实现了电影中的科幻场景。
在地下32米,3条地铁线路、2条下穿隧道、1条地下环道在此交错,由中国铁建铁四院参与开发的亚洲最大的交通综合体——光谷广场综合体,集交通、商业、文化、娱乐等于一体,地上与地下高效联通,艺术与使用巧妙结合,为未来都市交通枢纽建造提供示范。
在上海,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正操纵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向地下52米掘进。这是一个集设备、操作、监控、维保、管理智能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车库, 304个车位只需手机一键触达,停取车时间平均仅需90秒。
地下路网加速形成,改变城市发展格局。百米海底深处,中国铁建中铁十四局参建建设的世界最深海底高铁隧道正在加速掘进,未来,中国高铁将会在百米海底飞驰,山海不在成为发展阻碍。
一项项重点地下工程,让“未来地下城”加速照进现实,也为中国铁建地下空间品牌给予有力支撑。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一批批高端创新装备,也为更深层次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服务。
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掌握地下空间开发核心技术
“中国铁建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共同拓展科研成果的应用场景和产业化路径,提升地下空间利用全产业链、多元化综合服务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中国铁建总裁、党委副书记王立新表示。
70多年来,中国铁建逢山凿路,从修建亚洲第一长隧,到世界海拔最高隧道,再到建设世界最深、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等超级工程过程中,克服各类复杂地质环境,加速地下空间开发科技创新、储备关键技术,通过整合全产业链,完成了智能化建造的质变,正加速培育形成中国地下空间开发新质生产力,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向地球深部扫描的精细探测、一站定制方案的智能设计、全息感知运营的智能运维……中国铁建不仅可以给地球做CT扫描,一键生成地下空间方案,还能借助深部空间智慧防灾减灾方法和盾构隧道结构韧性提升技术,有效提升城市地下空间防灾能力。
中国铁建不仅展出了盾构施工建造的核心竞争力,还展出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已投入使用的刀盘智能焊接机器人,能大幅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效,国内首创的超大直径盾构同步双液浆注浆技术,则能有效控制地层沉降,让隧道建设更加稳固,而根据中国传统榫卯工艺研发承插式管片,也让隧道建设更高效、安全。
国产首台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整体式主轴承……一项项中国“智造”向地下创新延伸,中国铁建打造出全球最大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智造基地铁建重工集团,致力解决地下工程各类“疑难杂症”。
此外,中国铁建还培养了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专利占建筑央企相关专利总数的近50%,相关成果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50余项,专利金银奖6项,是一支名副其实深部地下工程建造与运维领域科研国家队。
目前,中国铁建围绕城市深部、特殊深部地下空间工程和既有地下空间利用,已形成“智慧设计运维、智能施工建造、超级装备制造”全流程、全产业链地下空间开发方案。
世界不止一面,建设未来美好地下空间
未来,中国铁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着眼建立城市地下立体开发新模式,铸就世界品牌,成为城市地下空间50米以浅开发的主导者、50米以深的技术引领者、千米级深度地下空间的主要研究者和参与者。
探索地下空间,中国铁建还将和能源、环境、生物领域携手,通过自然光源模拟、地下生态圈营造和人居环境控制技术,把日月星辰、和风细雨、鸟语花香带到地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生态家园。
12月2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贵阳市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面,全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 据介绍,绿色经济是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绿色生产方面,贵阳市绿色工厂累计达56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5个,前三季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6.06%。 绿色消费方面,贵阳市累计创建绿色物流园区9个,全市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换新销售额61.75亿元,占全省近50%。 绿色生活方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绿色文明方面,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比例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9.4%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据统计,2024年以来,贵阳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年末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