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新能源,新闻>正文

2025年临港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亿元 18条政策支持新片区氢能产业发展

分享到:

9月28日下午,2022临港新片区氢能大会在滴水湖南岛会议中心举行。活动现场,《临港新片区氢燃料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发布。另外,21个氢能产业项目现场签约,临港新片区又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国际氢能谷”也正式启动。

产生一批产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

 

临港在氢能领域布局多年,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氢能整车、发动机系统、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高端装备、场景应用、基础设施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临港吸引了康明斯、氢晨、治臻、唐锋等大量优质氢能企业扎根于此,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握指成拳,集聚态势初显。

在这一基础上,《临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亿元,成为国内氢燃料汽车产业研发策源地和高端制造区,产生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解决行业内的“卡脖子”难题,推动氢能车辆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加氢站基础设施的建设。

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介绍,为了实现规划目标,临港新片区将打造硬核产业链条、前沿核心技术、独特场景应用、完备政策高地和产业融合协作。

围绕硬核产业链条,临港新片区将聚焦燃料电池系统和电堆的技术研发,聚焦涉氢材料的技术突破,推动氢燃料电池辅助系统优化,发展绿氢装备;核心技术方面,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布局电解水制氢及氢燃料高效储运技术,打造上海市氢燃料电池产品质量检验中心。

临港新片区将建设“智慧、低碳、韧性”的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实现这个目标,低碳城市建设是重要一环。未来几年,临港公共交通领域将全部实现氢能化场景,以此带动氢能产业在临港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加氢站布局建设,构建氢气供应体系,保障氢源供应。此外,还将加强涉氢领域制度突破,强化涉氢项目绿色审批,还将强化与绿色能源、数字经济、金融资本融合等。

支持政策和产业集聚助力氢能产业发展

 

为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试验田、技术攻坚先锋队、示范应用探索区,8月26日,上海市十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会上,这些支持政策正式发布。

上海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国忠介绍,18条政策举措聚焦构建多元示范应用、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强化财税人才保障等五个方面,进一步推动上海氢能产业发展,支持临港新片区加快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会上,还有21个氢能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涵盖制氢装备、燃料电池核心材料、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功能性平台等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多个领域。氢能中运量、公交、渣土车进行交付,临港新片区氢能专家委员会名单公布,“临港氢能十大‘揭榜挂帅’技术”发布。

德创未来新能源商用车研制及自动驾驶研发项目是当天签约项目之一,拟投资22亿元,在临港建设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区。德创未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钊表示,德创未来是陕汽集团子公司,临港作为上海氢能产业新高地,场景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德创未来将依托临港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以及基础设施的支持,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推动氢能产业市场化、规模化运营,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氢能产业示范运营先行区。

“国际氢能谷”正式启动

 

活动现场,上海市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的特色产业园区——“国际氢能谷”正式启动。据悉,国际氢能谷由临港集团牵头开发运营,依托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和氢能场景优势,致力于推动氢能制、储、运、用等全产业链发展。“国际氢能谷”主要位于临港新片区四团镇,首期规划面积1.55平方公里,目前已集聚20余家氢能企业。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李向聪表示,国际氢能谷的打造,一方面将在服务效率方面与国际化接轨,对外商内资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利用综保区的优势支持国际化企业和本土企业协同出海,使临港的制氢设备企业走向全球。

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和上海市储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也在当天正式揭牌。据介绍,临港新片区氢能投资基金是由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集团、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联合共同发起设立,投资领域覆盖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及相关领域。“上海市储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依托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以“计量测试、评估评定、标准研究、计量校准、技术开发”为主要功能,建设 “三全一前”的储氢装备产业计量测试服务平台,助力我国氢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