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召开202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会议总结2024年交通运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
记者注意到会上提及的几组关键数据:客货运量方面,交通运输部预计2024全年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645亿人次,同比增长5.2%左右;完成营业性货运量约565亿吨,同比增长3.5%左右。
此外,2024年预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约175亿吨,同比增长3.4%左右,其中,内贸、外贸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1.9%、7%左右。
通常,货运量能直接反映经济景气情况,港口则是观察外贸的窗口。作为经济“晴雨表”,上述一系列重要指标均呈现增长态势,从一个侧面很好说明了中国经济运行情况。
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涉及广泛。目前,我国仅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就超过4000万人,覆盖道路客运、货运、城市公交、出租汽车等多个行业,更不要说还有与交通密切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文旅业,等等。因此,交通运输还关系到就业、区域发展平衡等众多问题。
铁路营业里程超过16万公里;铁路旅客日最高发送量达到2144.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民航旅客运输量突破7亿人次,创历史纪录;预计2024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6万公里……交通运输部在岁末公布的这些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流动的中国”交出2024成绩单的同时,2025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也已确定。
“加快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被列为明年交通运输工作重点任务之首。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包括“加快推进国家公路网络贯通提质工程,实现国家高速公路‘71118’主线基本贯通”“推动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在内的多项内容。这被认为是为进一步织密和优化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的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近期官方的重磅会议和文件都和一个词紧密关联,那就是“降本增效”。
例如,本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交通运输部也将“深入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列入了明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业界分析称,之所以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企业负担,还能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为消费者降低成本打下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再如,近期中办 国办发布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也被认为旨在通过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为提升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扩大“流量”的同时强调提升“效率”,路径已经明晰——要让更多交通“流量”更好转化为经济“留量”。
交通兴,则百业兴。2025,值得期待!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