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公共交通>正文

南昌市持续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健康发展

分享到:

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为了给市民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交通环境,南昌市把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重点工作,构建了公交线路“一张网”,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相互补充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切切实实让群众感受到公交事业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多样化公交实现服务优质高效

出门500米就有公交站,地铁、公交、高铁无缝对接,免费公共自行车随借随还,城乡公交一体化覆盖……如今的南昌,公共交通工具便捷快速,公交治理能力显著提高,智能化服务不断完善,无不彰显着英雄城的综合发展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早上8点左右在“上海路南口”公交站登上10路公交车,15分钟之后,在“谢家村”站下车转乘地铁1号线,经过7站到达“滕王阁”站后下车,这是市民刘星星每天上班的固定行程。通过“公交+地铁”的无缝对接,她每天上下班所需的时间比之前节约了近半个小时。“以往开车上班要把堵车、找车位的时间算上,而现在只要踩着点上车就不用担心迟到,自己还能多睡一会儿。”刘星星说,现在的通勤方式环保、省钱又舒心。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把公交都市理念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方面,全力打造优质便捷、立体高效的公交服务体系,满足了市民不同层次的出行需求。目前,南昌轨道交通线网共开通4条运营线路、运营里程128.45公里,全市公交车辆总数为4340辆、公交线路总计402条、公交场站共105个,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60.83%、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91.77%。

“公交优先”离不开“路权优先”。值得一提的是,为优化公交运行环境,我市积极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实施信号优先工程。据统计,全市设置公交专用道164.9公里,基本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覆盖;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199个,高峰期间常规公交车速从创建前的12.61千米/小时 提高到18.21千米/小时。

智能化应用提升出行便捷度满意度

迈入数字化时代,“智慧公交”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如何既满足老年乘客需要,又对年轻人群有足够的吸引力,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特色化、智能化公交服务,甚至开拓更多增值服务?这是公交事业面临的一道惠及全民的课题。

出门前打开手机“掌上公交”或“车来了”APP,先查看要乘坐的公交车到了哪儿,算好时间出门、避免过度等待;点击“鹭鹭行”APP,可实时查询地铁线路信息……自从有了这几个“公交神器”,市民对南昌公共交通又多了不少好感。“以前,坐车最害怕的就是不知道车子什么时候到,左等右等太浪费时间。”每天靠公交通勤的市民张凡感慨道,“现在通过手机就能查询车辆到站情况,方便了不少。”

年轻人通过手机查一查就能知道车辆信息,可是一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怎么办?候车电子显示屏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悉,我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结合公交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依托覆盖全市公交车的智能调度终端、超过2万路视频监控、一卡通和电子支付信息感知设备,构成了多元化、立体化公共交通信息智能感知体系,为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智能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加快新一代智能电子站牌、触摸式盲文公交站牌等数字公交建设,提供所经线路的实时信息,让老年乘客也能享受到“智慧公交”的便利,目前已建成超过423处公交电子站牌。

除此之外,我市地铁、公交全部支持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银联、支付宝、微信乘车码扫码等多种无现金支付媒介均可使用,公交出行便捷度、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低碳化出行方式日益成为“最亮眼品牌”城市公共交通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公交车辆绿色化工程,着力提升绿色出行服务水平。据统计,在推进新能源公交方面,全市已有新能源公交2139辆,占公交总体规模的49.28%,绿色公交车辆比例达到60.99%。

不只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步入快车道,新能源车辆设施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针对中心城区用地紧张的实际情况,我市充分挖掘资源,通过既有公交场站用地(枢纽站、首末站等)配套充电设施、利用城市路边停车位等资源建设路边充电设施等多渠道推进充电桩建设。截至目前,全市通过新建和改建等方式共建成公交充电场点31个,配置公交充电桩位445个。

为进一步倡导简约适度、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我市积极打造“文明公交、平安公交、时尚公交、温馨公交”服务品牌,涌现出“公交出行宣传周”“交通民意进车厢”“公交咨询周”“乘车体验日”“司乘人员家访日”等一大批富有公交特色的主题宣传宣教活动,着力推广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理念,引导市民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经过多年努力,南昌公共交通得到迅猛发展,群众出行满意度和舒适度得到明显提升。今后,南昌将持续开展公交优先发展工作,打造更加立体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创新更加优质多元的出行服务体验,塑造更加绿色智慧的出行环境,打造更具管理效能的治理体系,以群众满意为工作落脚点,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服务。

编辑:敬之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