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公交集团中山八路交通枢纽项目历时四年多完成升级改造,从传统公交站场华丽转型,成为广州公交总站新地标,是广州市首个成功转型为无缝衔接地铁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对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传承岭南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
文化赋能,节能集约
中山八路交通枢纽结合广州气候特点,打造开敞明朗、通风遮阳的沿街空间与通透轻巧的建筑形体,展现清新明快的形象。该枢纽还以绿色生态为设计理念,塑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公共建筑。外立面设计注重与老城区周边环境协同。同时,设计中采用多项新技术实现节能集约,如采用中空玻璃筒体实现雨水收集及被动通风,引入新型自动停车系统达成节地目标。
站场焕新,畅行舒停
升级后的中山八路公交站场在首层设车辆待发区及上客区,采用“堤岸式”布局,为地铁旅客、周边居民及游客候乘提供便捷、舒适且安全的候乘体验,公交车辆遵循“南进北出”疏导模式,落客后有序停放在二、三层的公交停放区及充电区域。此外,项目配建社会停车场提供自走式停车位142个,立体机械停车库停车位200个,共计342个停车位,划分月保区和临租区,为市民营造舒适、绿色、便捷的停车环境,切实缓解周边老旧社区停车困难问题。
科学布局,多元服务
中山八路交通枢纽地处商业核心圈,毗邻荔湾湖公园、荔枝湾涌、永庆坊和陈家祠等多个岭南文化景区,项目以71241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构建起地下3层,地上6层的综合性设施,为市民游客开启“智停+畅游”的全新出行模式。在社区服务层面,配备社区服务中心与派出所,强化基层治理与便民服务。在商业综合方面,商业与写字楼分布合理,负二层商业区与地铁5、11号线站厅层同层无缝衔接,未来,该枢纽将开展多元经营开发服务,配备丰富商业设施,满足市民综合性消费需求,辐射周边社区,反哺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