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国际一流“北京服务”工作要点(2025年)》发布,这是本市连续八年迭代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牢牢把握企业群众需求导向,持续提升“北京服务”的新一轮系统举措。
当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践行“北京服务”首善标准,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专场举行。北京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林剑华介绍,今年“北京服务”将聚焦企业群众可感可及的关键痛点持续发力,提出46个方面200余项改革任务。“总体目标就是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不断形成新的‘质变’,让企业群众都能充分感受到‘北京服务’的力度、速度、温度和开放度。”
林剑华提到,今年本市将着力提升就医服务体验,不断升级全市预约挂号统一平台数据共享、智能导诊、结果查询等功能,积极推动更多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电子病历共享,优化互联网医疗在线诊疗、预约转诊、实时结算、预约送药等服务体系,让就医更加便捷。推动交通出行便利,优化“七站两场”周边交通环境秩序,公交与轨道交通50米内换乘比例提高到90%,高标准建设无障碍通道、充电站等配套服务设施,让出行更无忧。优化旅游服务体验,优化全市重点景区购票服务,加强文博场馆、演艺空间等场所周边餐饮购物及多语种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体验。打造更多消费空间,通过修订公园、轨道交通等公共场所设计规范和标准等方式,在公园、轨道交通等场所丰富更多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丰富群众生活。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