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推进本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了提升城市交通承载力、推动公共交通智慧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共22项措施。《指导意见》提出,目标经过5年努力,上海要基本建成结构更加合理、网络更加融合、服务更加人本、运行更加高效、安全更具韧性的公共交通“一张网”,为市民提供选择多元、无缝衔接、时间可控、全龄友好、智慧绿色的公共交通服务,中心城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不低于50%。
《指导意见》提出,上海要合理确定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主城区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的公共交通体系,中心城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内常住人口覆盖率达到58%。促进公共交通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在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中,推进公共交通与生活圈、商业圈、产业圈等功能用地高度融合。
根据《指导意见》,上海要继续拓展多模式轨道交通网络,编制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4-2035年),研究优化主城区环线功能,完善新城与中心城之间的快速轨道交通,提升轨道交通运输能力和网络韧性。加快重构多层次地面公交网络,打造功能丰富的特色公交线路,开发通勤线、助学线、就医线、旅游线、夜经济线、毗邻公交线等,服务不同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完善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围绕构建上海市新一轮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制定枢纽配套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导则。完善铁路“四主多辅”的客运枢纽格局,加快东方枢纽建设,推进五个新城“一城一枢纽”规划建设,打造交通集散与城市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枢纽体系。
提升公共交通协同运营水平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上海要促进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深度融合,在安检、票制、标识等方面高效衔接,实现安检互信、“一码通行”。加强跨区域城际铁路与市域铁路的标准衔接与一体化运营。构建地面公交多样化运营体系,探索灵活多样的运营组织方式,开发大站快线、定班线、区间线、主辅线等多元化组织方式,以及需求响应式停站方式,促进供需精准匹配。出台上海市定制公交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开展定制公交业务。
推动公共交通智慧绿色安全发展方面,《指导意见》要求,上海要拓展公共交通数字化出行服务。打造一体化的出行服务平台,推动其功能向绿色出行路线规划、多元化票制场景、出行预约、碳普惠等功能深化拓展,向长三角区域推广,向“衣食住娱”领域延伸,促进交通出行实现“一票通”“一码通”“可预测”“可预约”。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绿色化运营,健全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运营标准体系。除应急保障车辆外,地面公交车辆全面电动化。探索在特定线路、特定区域试点更高水平的智能公交,提高地面公交车辆智能驾驶水平。积极开展纯电动轮渡试点。结合场站资源,因地制宜布局光伏设施,促进交能融合。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网络化智慧化调度水平。
保障措施方面,根据《指导意见》,上海要开展《上海市公交优先管理条例》《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等修订立法调研。修订《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规范》《上海市轨道交通乘车守则》,规范服务标准,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将定制公交、定制班车、四类班车等纳入交通统计体系。统筹调控小汽车总量,引导小汽车有序增长。研究以经济杠杆和碳减排控制为主要手段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降低小汽车在拥堵区域的使用强度。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