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条BRT线路拟停运进行公示,BRT专用车道再次引起热议。在天河体育中心至黄埔夏园路段,BRT专用道在非站台范围是1条车道,进入站台范围基本为2条车道。
有市民表示:“之前地铁线网不完善,BRT弥补出行空白。现在地铁多了,私家车、电单车出行都很方便,乘公交的人少了,设置BRT专用道有些浪费资源。”有市民认为BRT专用车道到现在仍有意义:“早高峰在中山大道坐BRT比打车更快。BRT没通之前,从华师坐公交到体育中心简直是糟心的记忆。”也有市民提出道路拥堵并非拆除BRT专用车道可以解决的:“其他没有设BRT的路照样堵。”
当时,市交通运输部门回复表示,中山大道BRT系统是一种大容量、快速的公共交通方式。在设计过程中经反复比选论证,确定了“专用走廊+灵活线路”的模式,有利于实现公交车辆快速化,同时减少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混行干扰,提高道路整体通行能力,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针对节假日允许社会车辆借用BRT专用道通行的建议,市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开展了实地调查和研究,认为BRT专用道暂不宜常态化实施社会车辆借道。主要理由包括实施BRT专道专用有利于提升运行效率以及实施BRT专道专用有利于确保运行安全。
胡刚认为,公交包括BRT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截长留短”:“未来公交线路主要围绕地铁站设置,起到接驳地铁的作用。公交车辆也会逐渐‘小车化’,小车可以穿街走巷,方便周边居民出行。此外,广州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更多的旅游线路。承担上下班通勤线路的大型公交车也可以适当减量。”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