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注重发展“绿色交通”,并以百姓需求为导向,在建设便捷畅达的绿色交通示范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4年,副中心新开8条公交线路,调整13条线路,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94.57%,在绿色智能公交管理上也有了新进展。
2014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很重要一部分是建设绿色交通示范区。
在慢行交通友好型城区建设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完成京津公路、武兴路等9条道路慢行优化,完成北苑和温榆河三网融合示范区、通州发展大厦周边自行车优先标志增设及自行车道彩铺、吉祥路路段慢行改造施工,并加快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共享电单车试点运营。
在加强绿色智能交通管理方面,过去一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积极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交通一体化。地铁M101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副中心轨道交通“一环六横四纵”格局加速形成。东夏园交通枢纽建成投用,通马路、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完工,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除了让出行更加方便,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尤其注重低碳。经过一年的调整,2024年全区共淘汰燃油出租汽车496辆,更新新能源出租汽车343辆,现有巡游出租企业巡游电动出租车1675辆,新能源占比(除个体企业外)提高至100%。
北京市通州区交通委有关人士表示,2025年将加速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期)项目建设,构建一个可以“望闻问切”的数字交通系统,提升交通“含绿量”。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