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正在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办“会中办提案”提案办理协商会。在“关于在中心城区倡导绿色出行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上,提办双方面对面深入沟通,共同推进提案更好落实,探讨相关问题解决的路径。
提案提出者是来自致公党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弘都院总规划师许槟,他建议从出行者体验感受出发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一体化规划、建设和治理的保障措施,有效加强站城融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取第一批轨道微中心的典型优秀案例,合理引导街区功能混合和建筑用途转换,提升轨道站点周边土地使用效能,提高客流吸引力。
针对委员建议,市交通委主任李军会现场回应称,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快地面公交转型、提高绿色交通品质等措施提升绿色出行吸引力。2024年,轨道、公交客运量和共享单车骑行量分别为36.22亿、20.7亿、11.43亿人次,比2023年分别增长4.87%、0.57%、4.85%;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也从2023年的74.7%提升至2024年的75.6%。
“委员们提出‘从出行者体验感受出发’研究推动工作的建议很好,我们将推动轨道规划理念转变,按照‘以站定线’原则,统筹好现状与发展、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实施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李军会介绍,2025年,还将优化完善“两网融合”指标评价体系,明确公交线路对区域覆盖率、与轨道接驳等指标以及线路优化调整规则,逐条、逐区域梳理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50米内换乘公交站点占比达到90%,提高公共交通出行便利性和覆盖面。强化慢行系统品质提升方面,将进一步统筹街道区域范围内空间资源,开展独立非机动车道增设和拓宽工作,优化非机动车出行服务供给,切实优化市民体验感。
随后,欧阳继华、王秀英、杨洋、黄轶等委员,观摩会议的“模拟政协”学生等也就自己关注的健全“轨道+土地”模式、推动地面公交和地铁“两网融合”、提供更好的乘坐和候车体验、推广绿色出行理念等方面问题,与市交通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市公交集团、市地铁公司分管负责同志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共同为优化中心城区绿色出行环境出谋划策。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