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东电视珠江台报道,近日,有市民反映湛江公交的间隔过大,等车时长达到一个小时以上。对此,湛江市公交集团公司解释称是由于公交车辆电池到期需要检测,导致运营车辆减少。而湛江市交通运输局则称正在调配湛江市公交运力以服务群众。
无独有偶,最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抱怨北京公交的班次间隔突然急剧增大,不少线路车队张贴告示称线路将改为定班运营,甚至部分线路的发班数量被减半甚至更低。不仅乘客等车难,等来的公交也多半挤得满满当当,还存在挤不上车的情况。
每当出现公交服务不足的新闻时,网友们的意见大约可以分为旗帜鲜明的两派:一派网友认为,公交亏损都是由于国营公交垄断不思进取导致的,放手给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就能盈利了;还有一派网友则认为,既然公交连年亏损,就代表市民已经放弃了公交车,那么应当降低分给公交系统的资源,如减少公交专用道,降低拨款,以此“顺应市场选择”,“还路于民”。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公交系统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公交服务的公益性质,而非国营公司不思进取。我国的公交系统属于公共服务范畴,一元、两元为主的超低票价是其普遍特征,加之各地对于学生卡、老年卡的优惠政策,导致各地公交公司不太可能通过票款收入实现盈利,多半以账面亏损的方式,依靠财政补贴维持运营。作为对照,我国香港地区的公交系统完全由私营公司提供服务,其票价水平相对较高,且各大公交公司还经常申请整体加价,市民出行成本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从已有经验来看,引入私营公司竞争还容易出现“热门线路蜂拥而上,冷门区域无人问津”的问题,无法实现基础服务的均等化。
而针对“公交过时论”,则需要从城市规模角度考虑,分别进行讨论。大城市中的地铁系统确实拥有准时高效的优点,但毕竟无法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都铺设地铁线路。同时,公交还拥有地铁无法企及的灵活性,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点对点运输服务。因此,大城市的公交服务应当找准自身定位,不能一味让步于地铁,而要实现与地铁的差异化良性竞争,最终实现“将私家车主吸引到公共交通方式”的目标。而对于小城市,公交的主要竞争对象则是网约车、电动自行车等,这些交通工具更加灵活,但在集约化、安全性等方面则不如公交。小城市的公交系统应当找准客流走廊,发掘细分出行需求,力图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分担率。
最后,各地有关部门还应落实对于公交服务的财政补贴,保障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秩序。通过精准补贴,引入公交服务评估体系,让每一分补贴都用在刀刃上,打造更加高效、有吸引力的公交服务体系,以此提升市民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
季霜石(南京师范大学)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