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首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的行政法规——《城市公共交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出台,城市公交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不仅强调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原则,而且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作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责任主体,同时坚持城市公交的公益属性,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公交行业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客运量近十年来持续下降,二是老人免票比例较大,导致经营收入大幅下降,政府补贴压力增大,行业财务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条例》中的多项政策和措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尽管客运量下降,公交优先发展的地位并未因此弱化。我国城市道路资源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人都开车上下班,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因此,需要一部分人选择集约化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以最大化城市公众出行效率。此外,公交作为绿色出行方式,对于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条例》涉及的制度保障全面,旨在提高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包括路权优先、站点覆盖率提升等,使乘客到达站点更加便捷。在解决财政财务可持续性问题上,采取政府输血与企业造血相结合的方式。
展望未来,公交服务将如何让生活更便利?定制公交具有很大潜力。许多城市已经开通了定制通勤公交和助学公交,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社区巴士和地铁接驳巴士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小的车型和更好的经营方式,甚至可以考虑开放给民营社会资本企业来经营。
随着《条例》的深入实施,城市公交将在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