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市公交集团通过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卖出100吨电动专用车替代燃油车运行所产生的碳减排量,成交金额3000元。这是全国首笔落地的充电碳普惠交易。苏州市公交集团后期还将对全市87座充电站开展核证,总碳减排量近15万吨,若能全部交易,按照目前的价格,将获得450万元“绿色收益”。
通过“卖碳”,苏州市公交集团将减排行为转化为碳资产价值,能够一定程度上补贴和支持企业运营,帮助其更新设备、提升服务。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近两年一些地方出现的新能源公交车“停运”现象。一边是补贴政策调整、地方财政紧张无力继续大幅补贴运营,另一边是公交公司迎来换电潮,多方因素叠加下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究其原因,还是资金问题。纵然城市公交、环卫等属于基本的社会民生服务,理应由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等形式承担一定的支出责任,但整个行业面临的现实困难,也确实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出行需求近年来在不断增加。去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3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研讨会上,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2014年—2022年,我国新能源公交车总量从3.7万辆增至52.9万辆,占比从6.9%增至77.1%。未来这一占比还将继续提升。当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和存量双双增长,动力电池也会陆续进入退役期,后续需要维修车辆、更换电池的情况也会越来越多,可能还会出现因资金紧张而导致的新能源公交车“停运”风险。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能源客车运行端的历年减碳规模也呈现整体增长趋势。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在上述研讨会上的分享,仅2022年,新能源客车就实现减碳1555.8万吨。这些都是潜在的绿色收益。因此,为确保新能源公交车稳定运行,要在地方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探索以市场化手段撬动更多绿色低碳投资,助力公交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苏州建立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盘活了当地新能源公交车产生的碳减排量,公交公司从中获利,就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协助有能力的企业或组织搭建平台,架起买卖双方沟通的桥梁,为市场主体提供相应的碳核查、碳交易等服务;要编制科学标准的方法学,为新能源专用车等领域的碳减排量核查提供依据;还要探索有效的激励模式,让更多市场主体尤其是重点排放单位以外的中小企业加入,推出适应多场景的市场化碳交易服务,增强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实效。
在市场推动下,公交公司作为卖家,通过减排行为获取额外收益,让公交企业切实感受到自身节能减排确实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助于实现公共交通领域绿色可持续发展。买家为碳排放付费,购入碳减排量以获取碳中和证书,也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的方式,有利于为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
在城市公交、环卫、邮政快递等领域实现车辆全面电动化,是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不仅能促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加快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也是各地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要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创新实践,挖掘市场化手段,为公共交通绿色化做好扶持和保障,通过小切口激活低碳发展全局。
12月2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有关情况。据悉,2024年贵阳市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生活方面,全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 据介绍,绿色经济是贵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路径。绿色生产方面,贵阳市绿色工厂累计达56家、绿色工业园区累计达5个,前三季度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66.06%。 绿色消费方面,贵阳市累计创建绿色物流园区9个,全市直接拉动汽车、家电、家居换新销售额61.75亿元,占全省近50%。 绿色生活方面,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绿色文明方面,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比例达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9.4%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 据统计,2024年以来,贵阳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年末绿色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在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