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轨道交通>正文

掌子面的“小黄蜂”

分享到:

几盏照明灯照射着飘落的岩尘,掌子面前,一排工人抱着风钻开挖打孔,不一会儿,口罩衣服都被汗水和灰尘浸透……这是传统隧道掘进的施工镜头。但在中铁十四局承建的南京孟北路隧道施工现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自动化掘进机,还有几名旁站安全员和操作手。

这是该项目部引进的“悬臂掘进机”,也是针对该隧道“双侧壁导坑工法”施工定制的。“有了它,这项城市隧道工程也显得‘科技十足’”。工程部部长马永强介绍,“因为行动灵活、操作方便,我们都叫它‘小黄蜂’。”

话罢,操作手确定安全措施到位后,开始操纵手柄,只见“小黄蜂”液压钻臂伸展开,切割头精准地落到掌子面测量放样点。伴随着20分钟“哒哒”声,岩体掉落在机械下部铲板上,接着又传送进出渣车。这一会儿,切割头已开挖完成10多方的石方。

“相对比传统人工钻爆,既提高了工序转换效率,又降低了安全风险,大家也不用面临灰尘污染了!”马永强指着切割头说。如他所说,“小黄蜂”长约20米,由截割部、铲板部、运输机、行走部等主要部分组成,能在狭窄的导洞里穿梭行走,能完成放样后的切割、除尘、出渣等工序。

像“小黄蜂”一样,项目部还引进智能化湿喷台车。据估算,每台机械操作手仅需2名左右旁站人员的配合,就能实现各工作面和各项工序之间的转换调配,较传统工法节省8个人员台班,每掘进1米能节省90分钟。

“虽然都是开挖、支护这样的工序,但修建城市隧道我还是第一次,幸好有这些智能化设备为我们解决新问题。”有着7年隧道施工经验的马永强感慨。最让他满意的是,在掌子面能更清晰直观掌握岩体情况,对隧道超欠挖控制精度有了本质提升。

像马永强一样,从这样的工艺中受到很多启发的还有新员工樊学峰,他在不断地学习中将课本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入职3个月以来,已在“掌子面”熟习各项工艺及工序转换。近期,他忙着向工人、向同事请教传统爆破工艺工法,结合他的构想来撰写技术论文,准备申报新的科研课题。

诸多智能化设备的投运也是该公司发展缩影。他们凭借长大隧道、超大变截面、突泥涌水等复杂地质隧道施工的金字招牌,近年来,相继承揽了地下公铁合建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高、精、尖工程,通过科技创新、管理理念提升实现了一批科研成果,也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回想工作这几年,每项隧道工程都有科技创新成果,我也从深山走到城市里,我对近期学到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城市更新’理解更深刻了!”马永强若有所思地对樊学峰说。

编辑:小鹿

行业数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