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操作平板电脑控制“刚性接触网异常磨损检测与自动处理装置”对接触线表面进行打磨。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地铁6号线采取接触网供电模式,随着列车持续运行,受电弓与接触网滑动接触,接触线表面易出现磨损,磨损异常时会影响供电系统平稳性。因此,需对磨损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并视情况进行打磨处理。自2023年1月起,北京地铁启动研发刚性接触网磨损情况检测与自动打磨处理装置。经过持续技术攻关,研制出可以沿接触网汇流排移动,检测、分析接触网磨损情况,并有针对性进行自动打磨的作业装置。
3月20日,记者在地铁6号线五里桥车辆段看到,这部新投用的设备体积小巧,安装后可以轻松附着在接触网上。
“除了振动摩擦会造成接触线表面出现磨耗外,温湿度也是影响因素。”据北京地铁供电分公司接触网项目部运检师、二级工匠潘二保介绍,刚性接触网异常磨损检测与自动处理装置材料为铝合金材质,为方便测量使用,该装置采用空中作业、地面操控方式进行异常磨损检测与处理任务。装置主体以悬挂方式置于接触网汇流排上,沿汇流排移动并进行实时检测与智能分析;结合分析结果对异常磨损进行及时打磨处理,完成修复任务。装置主体在进行空中作业时,地面人员通过手持平板进行状态查看与操控。
刚性接触网异常磨损检测与自动处理装置。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记者了解到,该装置使接触线打磨作业得到多方面提升。
原先,人工视觉观察受光线等因素影响,新设备通过信息采集及分析算法对异常磨损进行识别与判断,辨析精度有很大提升。
使用新设备后,打磨效果也更好。人工打磨作业需要操作人员利用刮刀在磨耗位置进行处理,用力不当有加深磨损的风险,新设备采用百洁布打磨轮操作,实现“恰到好处”地处理。
北京地铁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如使用原先的打磨方式,一座车站上下行约400米的打磨区段,需要夜间3小时、8名作业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应用新设备后,仅需一人在地面监测设备运营状态及作业进度即可。
未来,项目研发小组还将在提升打磨速率、提高打磨效果等方面继续优化,进一步提升检修效率。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