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列用于商业化运营的碳纤维地铁列车“CETROVO 1.0 碳星快轨”今日在青岛地铁 1 号线载客运营。
青岛地铁 1 号线全长约 60 公里、设 41 座车站,是青岛南北骨干线路,串联西海岸新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
据介绍,传统地铁车辆主要采用钢、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而新型碳纤维相比之下具有轻质、高强度、抗疲劳、耐腐蚀等优点,且强度是钢铁的 5 倍以上,但重量不到钢铁的 1/4。碳纤维地铁列车最高速度达 140 公里每小时,与传统地铁行驶速度 90 公里每小时相比,速度大大提升。
通过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CETROVO 1.0 碳星快轨”实现大幅减重,其车体减重 25%,转向架构架减重 50%,整车减重约 11%,运行能耗降低 7%,每列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130 吨,相当于植树造林 101 亩。
该车采用更高性能的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轻量化的同时提高了车身强度。同时,与采用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转向架构架部件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耐疲劳性能更优,延长了结构使用寿命。
更轻的车身,不仅可以满足线路更严格的轴重限制要求,而且减少了对车轮和轨道的磨耗。该车还采用主动径向技术,可主动控制车辆轮对沿着径向通过曲线,降低了轮轨磨耗和噪声。采用更耐磨、更抗热的碳陶制动盘,实现减重的同时满足制动性能需求。
同时,得益于碳纤维轻量化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碳纤维地铁列车的轮轨磨耗降低,减少了车辆和轨道的维护量。同时,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碳纤维列车 SmartCare 智能运维平台,实现了整车安全、结构健康及运用性能的自检测与自诊断,提高了运维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列车全寿命周期检修成本降低了 22%。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