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展消息 近日,武汉地铁11号线在光谷陆景苑小区的拆迁过程中,由于几户“钉子户”的坚决拒绝签约,导致原本计划从小区地下穿越的线路不得不改道,给地铁公司带来了不小的财务和运营损失。作为这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主要方,武汉地铁公司不得不面对由拆迁争议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包括已花费的数亿元征收资金,改线带来的工程费用,也涉及因无法按时完成项目而产生的社会效应和舆论压力。
根据相关报道,武汉地铁集团原本计划通过陆景苑小区2、3号楼地下建设11号线,但由于部分业主(即“钉子户”)拒绝签约,导致这些房屋未能拆除。结果,地铁线路不得不绕行,改道至小区外部。这一变化,虽然解决了拆迁未果的困境,但却给地铁公司带来了额外的经济压力。
据了解此次问题的根源在于几户业主的坚决反对。李姓是其中一位拒绝签字的业主,她和其他“钉子户”坚持认为,拆迁补偿不合理,因此诉诸法律,要求合理赔偿。李云表示:“他们说我‘狮子大开口’,但我并不后悔。即使房子修复了,我也不会接受,我要索赔。”
据了解,当时小区房价在每平米1.8万到1.9万元之间,拆迁费用里除了单纯房价,还核算了装修损失、附着物等情况,按照每平米2.8万至3万元的价格补偿。“每户300万元以上,楼下商铺在500万元以上,对于现在的市场价格来说这个赔偿价格已经达到了合理范围。
武汉地铁已在陆景苑小区拆迁工作中投入了至少5亿元的专用资金,且拆除作业并未完全完成,仍有部分建筑需要修复。在现有情况下,原定的地铁线路改道,必然涉及新的土建工程、设备调整及其他工程费用。一名地铁施工负责人透露,改道和修复工程可能需要额外数百万元。
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目标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市民的便捷出行。地铁公司在进行拆迁时,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进行征收和补偿,目的是为了顺利建设和运营。拆迁户的行为不仅影响了项目进度,也可能让更多依赖地铁系统的市民受益延迟。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应当由各方共同承担,而不是将损失转嫁给单一方,地铁公司不应独自承受其重。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