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国中车2024年共发布3次重大合同签约公告,分别为348.9亿元、436.2亿元和459.9亿元,时间跨度共计8个月,合同总金额共计1245亿元。
中国中车相关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2023年同期中国中车的重大合同订单总金额不到900亿元,与之相比,今年订单增幅近四成。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金额只是涉及的重大合同金额,通常只有合同金额在2亿元以上才计入之中,所以中国中车在此期间签订的订单总合同额肯定高于上述数字。”该人士补充。
根据该人士的粗略统计,从去年12月至今年7月,8个月时间里,中国中车实际新签订单预计在1500亿元左右。
铁路装备业务一枝独秀
中国中车订单激增主要来自于铁路装备业务的增长。
中国中车人士对记者表示,前三季度中国中车四大业务板块中的城轨与地铁、新产业和现代服务营业收入实际上都是下降的,“铁路装备业务收入以一己之力扭转整体形势,不仅抵消掉上述三大业务板块的下滑,还将收入总金额逆势上扬。”
除了大规模采购新车,国铁集团在维修领域的订单接踵而来,且均是大手笔。
据记者统计,今年以来,中国中车与国铁集团签署的动车组高级修合同达到了285.6亿元,机车修理合同61亿元,此外还有45亿元左右的货车和客车修理合同,修理业务订单合计392.3亿元,这一金额几乎与新造订单平分秋色。
上述中国中车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截至目前,2024年公司来自国铁集团的订单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三成以上。
国铁集团2023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动车组拥有量为4219标准组、3.38万辆。
同时,国铁集团正不断加大铁路投资,今年以来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额度与增速均前所未有,这进一步印证了铁路装备市场加速回暖的事实。
前三季度,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12亿元、同比增长10.31%。上述国铁集团人士表示,以目前投资增速看,2024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超过8000亿元的目标已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中车上半年年报也显示公司业绩正在高速增长,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900.39亿元和42.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3%和21.40%。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