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因地铁电缆敷设施工受限于作业空间狭小、电缆盘直径大、整体重量较大等现实因素的制约,电缆敷设无法使用大型机械,目前惯用的方法是人工敷设,作业效率低,人员投入量大,劳务成本较高。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环境、作业工序、施工技术标准,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项目联合中国铁建应用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电缆敷设自动化装置,并形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电力电缆自动敷设装备的应用技术,实现了3盘电力电缆的同步自动化敷设,避免了人工敷设拉拽电缆时的外皮磨损,提高了电缆的敷设效率和工艺质量,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确保了作业安全,确保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保障后期的地铁安全运行。该创新技术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完成样机1台,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认定该项目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
“相比传统人工放缆,自动化电缆敷设车有诸多优点。以1千米的区间为例,人工放缆需要耗时3天左右,需要人力40人,而自动化电缆敷设车“三缆同敷”只需耗时2小时,所需人力7人。相比于人工放缆,自动化电缆敷设车不仅节约了80%以上的劳动力,还极大缩短了施工时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项目副总工孙凯这样说。
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是一条中心城东西向骨干线,全长约40.3km,全线均采用地下线敷设,沿青岛路、顺安路、经十路、唐冶中路走向,连接西客站片区、经十路沿线商业区、中央商务区、唐冶片区,对引领城市东西发展轴、疏解东西向交通拥堵、带动沿线商业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公交的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运行韧性的直接体现。中国交通报4月17日报道,今年1至3月,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服务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亿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运量781.3万人次。 在如此高强度运营压力下,像大庙站这样的大型换乘公交站点无疑发挥着城市“毛细血管交汇处”的重要作用。市民对于公交车出行的诉求不仅是“时间准”,更希望“站点清楚”“出行方便”。为此,站台公司在设计与规划公交站时也在不断改进。 站台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我市路网的建设和变化,乘客人数的不断调整,我们会常态化地进行客流分析,再结合公交候车、停车的难易程度,市民热线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实时融入公交线路规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