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网站首页返回旧版
>轨道交通>正文

思考:有轨电车能否涅槃重生?如何走出频频关闭困境?

分享到:

近年来,中国多个城市的有轨电车项目相继面临关闭或停运,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从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的终止运营与拆除,到甘肃天水有轨电车项目因资金问题被通报,再到青海德令哈和云南瑞丽项目的暂停推进,以及沈阳有轨电车一度发布停运公告又删除等事件,无不折射出国内有轨电车发展道路上的坎坷与挑战。面对困境,分析原因,小编和您一起探讨未来有轨电车走出频频关闭困境的可能路径。

中国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2年,大连建成了国内第一条现代有轨电车线路。此后,在推动城轨交通制式结构多元化的形势下,现代有轨电车凭借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观光性强等优势,受到不少国内城市的热捧。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的统计数据:

2011年,国内开通有轨电车线路运营总里程仅41公里,占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总里程的2%。
2017年成为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年末,全国运营的现代有轨电车线路里程超过轻轨,仅次于地铁和市域快轨,成为国内运营里程数排名第三的轨交制式。
高峰期间,全国90多个城市发布了建设有轨电车的计划。协会曾预测,2020年规划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左右,远景设想总规模8000多公里。

 

然而,现实发展与预期目标存在显著差距,向下滚动查看
截至2023年,国内现代有轨电车运营线路里程为578.42公里,远低于预期目标。
在所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现代有轨电车的占比从2019年的6.2%下滑至2023年的5.15%。
59个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的城市中,仅有23座城市运营了现代有轨电车线路
相比之下,地铁运营线路里程已达8542.11公里,市域快轨的里程也有1454.8公里

面临的主要挑战
01
客流不足
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2017年至2021年运营期间,日均客流强度不足400人次/公里,远低于可研报告预测的7700人次/公里。

天水有轨电车:年运载乘客仅约80万人次,收入160万元,而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

淮安、三亚等城市的客运强度均在0.1万人次/公里·日以下,远低于全国城轨交通平均客运强度(0.55万人次/公里·日)。

02
经济效益不佳
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运营期间财政补贴超过1.7亿元,年均成本高达9100多万元,而年均车票收入仅100多万元,相当于每天亏损近25万元。

天水有轨电车: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而收入仅160万元,亏空巨大。

03
规划不合理
一些城市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盲目性:

瑞丽:2017年云南省委第五巡视组指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预计投资56.49亿元,可行性论证不够,决策存在盲目性”。

部分城市将有轨电车作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零的突破”的重要抓手,忽视了对其能否承担本城市快速、大运量骨干交通功能的客观分析。

04
线网规模不足
多数城市的有轨电车线路数量较少,未能形成网络效应:

大多数城市有轨电车以示范功能为主,数量只有1~2条。

整体投运线路里程在50公里以上的只有沈阳和武汉。

05
选线不当
一些线路地理位置偏远,难以发挥交通功能:

部分线路作为新区、开发区与市区的接驳线使用,但新区客运量可预见地低。

未能成网的情况下,这些线路的交通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06
安全性问题
由于车速控制、道路开放、路口混行等原因,有轨电车与行人、车辆之间的事故时有发生。

未来转型策略
01
智能化数字化升级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有轨电车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实时调度优化、智能维护预警等手段,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03
绿色能源应用
探索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有轨电车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其环保优势。

将有轨电车系统与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相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04
多功能化运营发展
将有轨电车站点打造为集交通、商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非票务收入。

探索有轨电车在城市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应用,拓展其功能边界。如德国试点有轨电车最后一英里送货服务

05
区域一体化发展 优化网线布局
探索跨城市、跨区域的有轨电车网络建设,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使用效率。

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城市群建设提供新的交通解决方案。

注重线网规模,避免单一线路孤立运营。

优先考虑在客流需求较大的区域布局有轨电车线路。

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提高整体网络效率。

有轨电车发展的曲折历程,折射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科学规律,避免盲目跟风和形象工程。同时,有轨电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一个契机,推动我们重新思考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小编认为,未来,有轨电车仍可能在特定城市和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其适用条件,在规划、建设和运营各环节中不断优化。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的有轨电车发展终将找到适合本土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仅作者个人观点,仅供交流不代表行业意见和本公众号立场)

编辑:卓卓

行业数据 更多